新加坡食品局(SFA)计划扩大在柔佛海峡东部的水产养殖作业,目标是将当地的海鲜年产量提高到最多6,700吨。
根据最新的食品统计数据,2023年新加坡整体的海鲜产量为4,100吨,只占当年本地海鲜消费总量的7.3%。这也就是说,单靠这个扩展计划,将来的产量就可以超过目前全国的水平。
这些养殖区域会从2026年开始逐步公开招标。这些地点包括巴西立(Pasir Ris)、乌敏岛(Pulau Ubin)和德光岛(Pulau Tekong)周围的海域,总面积达117公顷,相当于27个Padang草场那么大。
目前,这些区域已经有超过30家主要采用“开放式笼养”方式的养殖场在运作,也就是在海里直接养殖海产。
水产养殖业的观察者们对这个扩展计划表示欢迎,认为这能振兴新加坡逐渐萎缩的鱼业,但也呼吁当局明确说明未来招标会涉及哪种类型的养殖场,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生产的可持续性。
新加坡农产食品企业联合会(Singapore Agro-Food Enterprises Federation)总裁Ken Cheong表示,这项计划能为水产养殖提供更多优质水域。 “我觉得新进养殖业者会有机会进入这个行业”。
新加坡理工大学的副教授Matthew Tan则指出,若想达到预期产量,必须认真解决传统开放式养殖和较环保的“封闭式养殖系统”所带来的问题。
副教授Matthew Tan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食品安全政策合作伙伴主席,专注于农业和渔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他说,开放式养殖容易受到环境变化影响,例如:有害藻类暴发(harmful algal blooms),而这种现象在过去10年已多次在柔佛海峡东部出现。
而采用海上封闭式系统的养殖场,即鱼类不会直接接触海水,而是在特别设计的水槽或围栏中养殖,虽然能降低污染,但耗电量较高。副教授授建议政府铺设海底电缆,好让这些养殖场可以从陆地获取更便宜的电源,而不用依赖发电机。
“另一个问题是很多渔民要退休了,也不知道下一代是否有意愿接手养殖工作”。单是在2024年,约有四分之一的水产养殖场已经结束营业。
早在2024年11月,新加坡就已经推出了一项全面改革水产养殖业的计划,原因是本地海上养殖场数量在不断减少。
南洋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科技项目主任Professor William Chen表示,这项扩展计划是本地海鲜产量系统性整合的一部分。虽然这是个发展中的行业,但也面临不少初期挑战。
“还需要更多的研发,才能降低养殖业者的运营成本,也要提升技术水平”。
柔佛海峡东部扩展计划的实施地点靠近(dugong)的热点区域,而儒艮在新加坡是濒危物种。
2022年研究人员发现,尽管柔佛海峡东部的航运频繁,土地填海工程也多,但在60次儒艮观察记录中,有42次是在樟宜海滩、德光岛和乌敏岛一带。
为了减少鱼场对环境的影响,SFA表示将鼓励养殖业者采用良好的养殖技术与科技,以推动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
今年3月公布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供公众查阅,报告指出,这项扩展计划对水质、海底沉积物和如海草等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大,而海草正是儒艮的主要食物来源。
SFA说,作为减少潜在环境影响的措施之一,建议将养殖场设立在能够有效排放废物的水产养殖区内,同时也要限制排放可能降低水质的营养物质。
SFA补充:“这样一来就能保护海草栖息地,也不会影响其他海洋生态。”
不过,观察人士表示,目前这些环保建议缺乏具有强制力的法规,主要是因为很难在开放海域进行执法。
SFA表示,未来会持续监测水质、沉积物质量以及海草的生长情况,并会根据环境评估报告的结果和公众意见,与相关单位合作,尽量减低扩展计划对柔佛海峡东部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