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是调侃,但放在新加坡的职场环境里,似乎越来越有道理。如今的职场,不再是“只要努力就能有好结果”,而是“今天还在上班,明天可能就失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现在几乎是每个月都会有裁员新闻,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企业,裁员、重组、缩编,已经成了新加坡职场的“新常态”。
曾经的“铁饭碗”,如今似乎成了“玻璃碗”,一碰就碎。打工人要如何在新加坡这个高压度的环境下生存?
现在的老板或企业,似乎已经有了这种心态。
大家都在裁,我们裁一点好像也无所谓,影响不大。风声过后,还能替公司省下不少钱。
裁员潮成常态,打工人越来越不安
打开新闻,不难发现最近的裁员潮几乎无所不在。科技公司、银行、零售、电商、物流,甚至政府相关企业,都在裁员或者缩减人手。 Meta、Google、Shopee、Grab……随便一数,裁员名单上总有些熟悉的名字。
对于打工人的我们,那以后工作还要这么认真吗?老实说….已经不想了。因为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不替自己做点打算,家庭破碎,付不起贷款,帐单的是自己,并不是你的公司。
现在就给你盘点一下从2023年年中到2025年的裁员公司,以及频率:
- 2023年9月份:Foodpanda 进行裁员
- 2024年1月份:Lazada 进行裁员
- 2024年2月份:Electrolux 进行裁员
- 2024年3月份:花旗集团 进行裁员
- 2024年4月份:苹果公司、雅虎、Ninja Van也进行裁员
- 2024年7月份:Ninja Van 以及花旗集团再次裁员
- 2024年10月份:戴森以及Love, Bonito 进行裁员
- 2024年11月份:本地SPH、汇丰银行进行裁员
- 2024年12月份:Carousell 以及Canon 进行裁员
- 2025年2月份:PropertyGuru、Meta、BBC、TikTok 进行裁员
看了以上这些,是不是觉得很恐怖?打工人还这么认真干嘛?
这还只是上了媒体的裁员资料,相信有更多公司都没有上版面报导。

为什么会这样?
全球经济不稳定:各国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自然要减少成本,裁员成为最直接的方法。
AI与自动化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工作可以由AI或自动化完成,公司不需要那么多员工。
行业调整:某些行业增长乏力,企业不得不缩小规模,例如电商、科技公司等。
打工人最怕的,不是工作难找,而是随时可能被优化,甚至有时候,可能连赔偿金都没有,直接就被“请走”。
在这样不稳定的环境下,很多人开始思考:工作真的值得这么拼命吗?
现在有些人甚至会说:“公司是老板的,不是我的;老板赚钱,我只是领薪水的,公司也没有给我股票,干嘛要比老板还拼命?”
这样的心态,不是说不负责任,而是现在的职场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