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过得更好,年轻人还是老年人?
这个问题已经被讨论了几百年,从厨房餐桌到课堂,再到社交媒体,但至今仍没有明确的答案。
李显龙在卸任前接受新加坡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个老年人,我羡慕年轻人……我希望自己能晚一点出生。” 他认为,如今的年轻人享有比他那一代人更多的机会,生活质量也更高。
然而,根据2024年《世界幸福报告》,全球以及新加坡的数据显示,如今的年轻人比老年人更不快乐。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的群体比30岁以下的人群更幸福。
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与年轻人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往往感到疲惫和倦怠。最担忧的是,他们常常抱怨缺乏自我方向感,甚至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这种情绪不仅仅是个别案例,而是有研究数据支持的。根据杜克 –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Duke-NUS)和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IMH)2022年的调查,12%的年轻人表现出抑郁症状,13%有焦虑症状,而总共有16.2%的年轻人符合至少一种精神健康问题的症状。
2022年的《国家人口健康调查》显示,18至29岁的成年人中,有25.3%的人报告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这一比例在所有年龄组中最高。
此外,2017年至2021年间,儿童和青少年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比例从3.4%上升到4.1%,而年轻成年人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比例则从11.2%上升到15.5%。这些数据表明,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加剧。
面对这样的困境,新加坡政府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总理黄循财先前在国会的一次关于推动心理健康的动议中,强调需要进行更多研究,并倡导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进行根本性转变。
“努力有什么意义?”
当我们试图理解为什么新加坡的年轻人不快乐时,几个主要原因浮现出来:社交媒体、教育制度以及职场环境。
如今的年轻人所面对的世界,与过去的几代人大不相同。科技进步的速度、社交媒体的无处不在,以及日益全球化的社会环境,都带来了独特的压力。这些工具本应让人们更紧密联系,却往往让人产生孤独感和自卑心理。
例如:社交媒体可能会扭曲现实,让人对成功和幸福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长期暴露在别人精心包装的社交媒体动态中,会让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逊色,从而导致焦虑和抑郁。
许多年轻人抱怨,如今人们不再通过服役(NS)或校园活动建立深厚友谊,反而大多是通过群聊进行互动。他们难以找到机会认识新朋友,也在约会软件上苦苦寻找合适的伴侣,却常常感到失望。
此外,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仍然高度重视学术成绩,这给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情绪压力。他们往往觉得自己处在一场无休止的学术竞赛中,追求着难以触及的目标。即便成绩优异,他们依然难以确定未来是否能过上稳定且满足的生活,尤其是在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
更让人沮丧的是,许多年轻人意识到,无论如何努力,他们很可能无法超越父母一代的成就。在一个已经发展到顶峰的社会里,这种现实让他们倍感压力,甚至质疑努力的意义。
简单来说,很多年轻人会问:“努力有什么意义?”
“社交连接”却感到孤独
要解决新加坡年轻人普遍的存在性焦虑,我们可以借鉴心理学家的理论,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马斯洛的理论将人类需求划分为几个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食物和安全)到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但如果年轻人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学业上,他们的归属感和自我实现需求可能会被忽视,从而影响整体幸福感。
艾里克森的理论则强调,人类一生要经历八个发展阶段。其中,青少年时期要解决“身份认同与角色混乱”问题,而成年早期则要面对“亲密关系与孤独”之间的抉择。然而,新加坡高度竞争的教育体系可能会阻碍这些发展阶段,导致身份认同困惑和社会孤立感,进而影响幸福感。
在数字时代,这种孤独感尤为突出。表面上,年轻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连接”,但这种连接往往是肤浅的。虚拟世界的互动取代了现实生活中的深层次关系,导致许多年轻人感到孤独和空虚。
如何寻找人生意义?
新加坡年轻人对人生意义的困惑,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作为一个高度依赖人力资本的国家,新加坡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如果年轻人长期处于过度竞争和心理倦怠的状态,可能会影响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躺平”。这一现象源自中国,是指人们主动拒绝社会对他们的高要求,而选择过更低欲望的生活方式。这种态度是否会在新加坡年轻人中蔓延?我们不得而知。
对于感到迷茫的年轻人,最重要的是进行自我反思,找到真正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人生的意义并不是外部世界给予的,而是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和创造的。无论是通过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还是投身于帮助他人的工作,幸福感往往来自于这些真正有意义的经历。
尽管新加坡被评为亚洲最幸福的国家,但年轻人的现实情况却远比数据复杂。
真正的幸福,不是来自社会认可的外在成就,而是通过有意义的活动,找到内心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拥有更持久、充实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