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统计局(SingStat)最新发布《2024年主要家庭收入趋势》报告,数据显示新加坡的家庭月收入中位数从2023年的10,869新币上升至2024年的11,297新币,扣除通胀后,实际增长1.4%。
尽管一些人对收入增长表示欢迎,但更多的网友对生活成本、工作稳定性和住房负担能力提出了担忧。
有网友指出,这些统计数据并不能反映真实的社会情况,很多新加坡人仍在为日益上涨的生活成本而苦苦挣扎。
此外,也有人质疑,这一数据是否反映了越来越多的新加坡年轻人选择单身或与父母同住,导致家庭收入合并后数值提高,而不是个人收入真正增长。这一趋势也凸显了年轻人因经济压力推迟结婚或选择单身的现象,而新加坡的总生育率(TFR)也从2004年的1.26下降至2023年的0.97,创下历史新低。
收入增长放缓,物价上涨成焦点
根据统计局数据,2024年家庭收入增长速度比2023年慢,实际增长1.4%,而2023年则为2.8%。
按家庭成员计算,2024年的人均月收入中位数为3,615新币,比2023年的3,500新币增长0.8%。
过去五年,新加坡家庭收入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为0.7%,人均年均增长率则为1.3%。
2024年,所有收入阶层的家庭人均就业收入都有所增长,涨幅在0.6%至3.2%之间。其中,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家庭的增幅均为3.2%。
不过,统计局也指出,一些属于最低收入10%群体的家庭仍持有资产,如汽车、外籍女佣或私人房产,或者家庭户主年龄在65岁及以上。
从2019年至2024年,前九个收入阶层的家庭人均收入实际年均增长率为0.3%至1.9%。但最高收入10%的家庭收入却年均下降0.7%。
收入不均问题:政府补助减少贫富差距
2024年,新加坡政府对家庭的财政补助有所增加,其中住在一房和二房式组屋的居民获得最多补助。
平均而言,每名家庭成员从政府各种补助计划中获得了7,825新币,高于2023年的6,418新币。
针对生活成本、退休和医疗的援助措施使得住在一房和二房式组屋的家庭成员平均获得16,805新币的补助,是整体平均数的两倍以上。
在政府补助和税收调整后,新加坡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标)降至历史最低点,从2023年的0.371降至2024年的0.364,这反映出政府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支持有所增加。
网友热议:收入增长是否真实反映生活水平?
在CNA、新加坡《海峡时报》的Facebook页面以及Reddit论坛上,许多网友对统计数据提出质疑,认为家庭收入中位数无法真实反映新加坡人的生活状况。
有网友表示,如果收入真的上涨,那么关于生活成本、就业不稳定和经济低迷的抱怨就不会如此普遍。
一些网友希望看到不同收入分位(如25%和75%分位)的数据,以更清楚地了解不同群体的情况。他们认为,如果大多数人都感受到经济压力,这可能会影响未来的选举结果。
还有网友指出,收入增长的数字与通胀率几乎持平,导致实际购买力下降。他们批评官方数据使用“名义”收入,而不是调整通胀后的“实际”收入,从而呈现出比现实更乐观的画面。
“普通人感受到的痛苦更大”
一位网友评论道:“虽然统计数据显示家庭收入上升,但生活成本上涨的速度远超收入增长。”
他列举了房租、食物、交通、医疗和育儿费用等基本生活成本的快速上涨,认为政府公布的数据可能经过“修饰”,掩盖了普通新加坡人的财务困境。
“多代同堂的家庭提高了收入数据”
有网友指出,家庭收入中位数可能被多代同堂的家庭拉高,尤其是有多个工作成员的家庭。
一位网友表示:“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三四个成年人都在工作,他们的收入加起来确实可能达到11,000新币。但实际上,每个人的平均收入可能只有2,600新币。”
根据统计局数据,2024年新加坡的家庭平均规模为3.09人。
年轻人买房难,被迫与父母同住
网友普遍认为,年轻人越来越难以负担自己的住房,因此选择与父母同住,这可能也是家庭收入中位数上升的一个原因。
“现在的年轻人,如果买不起公寓,就只能依靠家庭收入一起申请组屋。”
“等待BTO(预购组屋)时间过长,很多人只能长期与父母同住。”
部分网友建议,统计局应进一步细分数据,例如:单身人士、双代家庭和多代家庭的收入情况,以更准确地反映新加坡的经济状况。
老年人被迫继续工作
有网友指出,新加坡的老年人越来越难以退休。
“一代人前,我的祖父母55岁就能退休。现在,我65岁的父母还在工作。”
他认为,低收入家庭,尤其是符合CHAS Blue(家庭人均收入低于1,500新币)的群体,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
“数据未计入无业家庭,影响真实情况”
有网友指出,官方数据可能被“筛选”过,并未计入那些没有收入的家庭,导致家庭收入中位数被高估。
“那些因失业而无法获得收入的家庭并未被计算在内,这样的统计数据是不完整的。”
一位Reddit网友表示,新加坡的经济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收入差距,还包括财富不均。但政府的统计数据主要关注收入,而忽略了资本收益(如股息和利息),这让数据无法真正反映社会不平等的状况。
此外,他还认为,官方数据显示的收入增长是以百分比计算的,但由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基数大,即便增幅相对较低,实际增长金额仍然远超低收入群体。
这位网友建议,未来统计局应更透明地公布数据计算方式,并关注个体收入和工时,而不仅仅是家庭收入。